Search


「生產再發現」講座
日期:105年3月26日(星期六)下午14:00~16: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「生產再發現」講座
日期:105年3月26日(星期六)下午14:00~16:00
地點: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1F數位講堂(台南市大學路1號雲平大樓)
與談人
江 盛 醫師 / 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
陳鈺萍 醫師 / 許世賓婦產科診所主治醫師
官晨怡 / 雪城大學人類學博士、新手媽媽
主持人
徐書慧
臉書社團 「最溫柔的相遇-溫柔生產」創辦人
生產改革行動聯盟 祕書長
參加對象:無限制
費用:免費
主辦單位:生產改革行動聯盟
協辦單位:國立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
國立成功大學醫學、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
報名網址:https://goo.gl/rZ4thB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有任何報名問題,請聯繫 黃小姐 0937-456974,或來信 showingspace@gmail.com詢問。

【好文推薦】台東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江盛,今天在台灣新生報發表了「亟待改革的分娩照護」( http://goo.gl/K2VAoG ),在第一線努力的他深知,產科醫師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為低風險產婦接生,所以醫師總在最後一刻才能出現、剪會陰成常態,如果能引進助產照護系統進入醫院體制,醫師就更能專注在高危險妊娠,他說:「醫師拯救一個瀕臨死亡線上的產婦,會比出現在兩萬個順產婦女面前的意義大的多。」
----
台灣女人、男人面臨懷孕、分娩、哺乳和嬰兒的照護問題遇到瓶頸已經很久,現行醫療體制下的產婦照護呈現斷裂、分割,雖有效率,但品質難以提升,無法滿足二十一世紀的需求,也造成貴族生產醫院此起彼落的現象。

許多進步前進的女人不再忍氣吞聲,要求改革的行動和聲音不斷,而少數熱情又熱心的助產師,她們在台灣南、北、離島及不同角落協助婦女在家、在醫院分娩,哺乳和嬰兒照護,形成一個小眾,但深植人心的改革契機。

二十一世紀台灣是一個小家庭盛行,高度都市化,而女人提供超過百分之五十工作人力的社會,還敢生小孩的女人值得更好的待遇。近年來,台灣嬰兒出生數起起伏伏,但從長期線圖來看,每年出生人數呈下降趨勢,從三十年前的四十多萬,降到目前的二十多萬,在孤鸞虎年,甚至跌到十六萬多的谷底。

但是,健保因為出生數減少而省下的費用,並沒有轉而挹注在女人生殖議題的照護上,更沒用在提高分娩照護的品質之上。三十年來,醫學中心的產房仍然一個樣子,健保床三人一間,三個產婦、三個男人,以及她們的家屬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,「叫聲與哭聲齊飛,產房共長天一色」。

產婦的隱私和尊嚴堪虞,有時胎死腹中和墮胎,那些走不同陽關道、獨木橋的女人和期待活產的女人都在一間;如果說台灣是文明國家,只要到醫院產房一瞧,看看健保如何對待分娩的女人,你的信心會動搖。

以醫師為分娩中心的照護體系問題重重,產科醫師過勞和壓力太大的問題無法解決,偏鄉的產科相關人力也很可憐;而醫學中心的產科醫師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在低風險分娩,他們也許賺得世界,醫院卻無法改善圍繞在高風險妊娠相關的軟、硬體建設和投資,三十年來,只見改變有限的產房、老舊的產檯、落伍的觀念、貧乏的緊急剖腹生產軟體和硬體建置。

台灣醫療先進的說法只是以管窺天的局部現象,也是自己人說給自己人聽的麻痺話;但是,只要把分娩這樁事放在先進國家水平比一比,真相就很清楚。

台灣以醫師替低危險產婦接生是昂貴、品質不高的制度,因為醫師總在胎頭要出生的最後一刻才出現,而剪會陰成了常態。耐心等待不是產科醫師的訓練內容,護理人員太早或太晚通知醫師經常招致責怪。醫師行為可以理解,因為其訓練過程所見及尊敬的都是那些扮演「終結者」的角色,崇拜能操作不同產鉗以及在手術台上化險為夷,扭轉乾坤的老師。

當生育率下降,數十年來省下的支出,衛福部應該祭出政策來改善婦女懷孕生產三十年難以改變的局面,這些包括扭轉醫師充任低危險接生的角色,應該引進較經濟,也合乎人類生產演化心理的助產照護系統。

當醫師能專注在高危險妊娠的昂貴事業上,才能維繫醫業救命的崇高;生產本來就是一件自然的事,醫師拯救一個瀕臨死亡線上的產婦,會比出現在兩萬個順產婦女面前的意義大的多。

分娩有一定比例的風險,試行幾年的生產事故救濟條例已經立法,將於今年六月三十日施行,改善台灣婦女分娩現狀進了一小步;但是,生產照護的品質需要進一步檢視,衛福部責無旁貸,應該加強使用健保和評鑑的力量,善用資源,督促醫院改善生產環境。

圖片攝影/Yada Liao


Tags:

About author
母親與孩子,從懷孕開始,透過胎盤血流,交織起一個新生命的醞釀過程,母親們開始想像自己與孩子的關係。身體一直在變化,隨時都有新發現。 懷孕的過程,造就了一位母親。許多孕婦在懷孕過程怕出錯,處在焦慮之中。她們遵循孕期營養守則,盡可能做每種檢查,上各種媽媽教室,在生產時只要醫護人員說什麼,都極力配合。這樣焦慮的懷孕過程,會不會讓媽媽們,離自然韻律遠了,用檢查報告堆砌了一座牆,把媽媽與寶寶越隔越遠呢? 懷孕時,身體與荷爾蒙變化,不只保護了寶寶的生長與發育,也保護了媽媽。整個懷孕、生產至哺餵母乳的過程,媽媽的生理及情緒變化,都在為照顧寶寶醞釀。「所有的事在寶寶出生前就準備好了。」曾有學者這麼表示。阿萍醫師希望在此與大家分享,寶寶與媽媽身心一體的互動,從懷孕、生產、哺乳一直延續著。媽媽的身體在這段成長過程之中如何醞釀? 每對母嬰都是獨特,阿萍醫師與你一起來探索。 好孕工作室 Moni's classroom monisclassroom.com 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9巷3號 電話 02-23699362 陳鈺萍醫師門診時間請見官網 https://www.monisclassroom.com/moni/
懷孕、生產至哺餵母乳的過程,媽媽的生理及情緒變化,都在為照顧寶寶醞釀。寶寶與媽媽身心一體的互動,從懷孕、生產、哺乳一直延續著。 每對母嬰都是獨特,阿萍醫師與你一起來探索。
View all posts